一、選擇題
(2014·海南卷)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明確將中共八大作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這是因為中共八大( )
A.客觀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形勢與主要矛盾的變化
B.實現了工作重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變
C.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D.全面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
解析:選A。中共八大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以后,開始探索中國經濟建設的會議,八大正確分析當時中國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yè)國與落后農業(yè)國現實之間的矛盾,故A項正確;“實現了工作重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故B項錯誤;“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中共十三大,故C項錯誤;八大屬于經濟探索會議,與革命經驗總結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A
2.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大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占實際投資總額的44.3%,已建成投產的重工業(yè)企業(yè)也多集中在東北。促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蘇聯援助 B.美國形成對華包圍封鎖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兩國關系發(fā)生變化
解析: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工業(yè)基礎極其薄弱,缺乏資金、技術及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蘇聯的援助;東北與蘇聯相鄰,便于就近接受蘇聯援助,故大中型項目多集中在東北。B、C、D三項與史實不符,答案選A。
答案:A
3.(2013大綱全國卷)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內地遷移,在內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鎮(zhèn),促進了中國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擴散的格局。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調整了工業(yè)布局 B.人口急劇膨脹
C.國家實行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 D.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解析:聯想到1960年八字方針中“調整”的三大內涵:“調整生產發(fā)展速度、調整工農業(yè)生產比例,調整城市及工業(yè)布局”,即可知答案當選A。其它備選項均與“60年代初”時間信息不一致。
答案:A
?
A.加快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B.有力地促進了各地農村的政權建設?
C.將農民經濟生活納入國家計劃體制?
D.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
解析:從材料中的時間“1953年10月”可知這時我國已開始了三大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正在形成,而“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是這一體制的重要內容。分析選項,C項符合題意。故應選C。?
答案: C
5.(2013江蘇卷)“高產衛(wèi)星”是“大躍進”時期常用詞。有人以《人民日報》為例做統(tǒng)計,“高產衛(wèi)星”一詞,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還是“陜西長安縣的一個學習組說1958年種的‘三畝六分高產衛(wèi)星田’不尊重‘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了”。下列對“大躍進”的準確認識有( )
、佟按筌S進”只在農業(yè)領域展開、凇案弋a衛(wèi)星”折射“大躍進”浮夸盛行、1958年“大躍進”快速推進 ④1960年基層對“大躍進”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958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運動的高潮!按筌S進”運動要求大辦工業(yè),大辦農業(yè),①不準確!案弋a衛(wèi)星”是“大躍進”運動的體現;題干中談到了1960年陜西長安縣一個學習組的觀點,這說明基層對”大躍進”運動有所反思。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項。
答案:B
(2014·海南卷)1950年,東北人民政府規(guī)定在大區(qū)范圍內對煤炭、鋼材等多種生產資料統(tǒng)一分配,隨后,東北地區(qū)計劃分配的物資種類逐年增加。從1953年起,計劃分配調撥體制開始在全國鋪開。這反映了中國計劃經濟體制( )
A.是新生國家政權的基礎
B.隨著行政區(qū)域的擴大逐步建立
C.是在憲法原則下建立的
D.隨著工業(yè)化建設的進行而建立
:依據題干時間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東北人民政府規(guī)定對煤炭、鋼材等多種生產資料統(tǒng)一分配。從1953年起,計劃分配調撥體制開始在全國鋪開”的信息說明計劃經濟體制與東北地區(qū)發(fā)展重工業(yè)有很大淵源,這與新中國“一五計劃”有關,故D項正確。新生國家政權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顯示出行政區(qū)域擴大的信息,與題干意思不符,故B項錯誤;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答案:7.(山西省陽泉市201屆高三模擬,30)某班學生討論下面某時期的兩幅宣傳畫時,形成這樣四種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有( )
、偈恰白蟆眱A錯誤在經濟建設上的體現、谶`背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 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苌a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從圖片可知此為大躍進,大躍進的錯誤就體現為B項①②③。④為人民公社化的錯誤。
答案:B
(2013·海南卷)我國“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民用工業(yè)企業(yè)中分別有50個部署在東北地區(qū),32個部署在中部地區(qū);國防工業(yè)企業(yè)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區(qū)。國家調整工業(yè)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業(yè)基礎 B.推動經濟均衡發(fā)展
C.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D.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
解析:選B?捎门懦ń忸},中西部基礎不佳,排除A項;勞動力資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項;西方對華封鎖與企業(yè)布局聯系不大,可排除C項。答案:B
9.(云南省楚雄州東興中學201屆高三期中,47)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眾報》發(fā)文說:“‘包產到戶’現在雖然已在許多地方被丟進了垃圾桶,但也還有一部分干部和農民眼睛未亮,‘抱著狐貍精當美女’,戀戀不舍!鄙鲜霾牧险f明( )
A.文章作者極力推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B.“包產到戶”不符合當時經濟發(fā)展要求
C.當時在農業(yè)生產經營方式上存在意見分歧
D.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符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
解析:1957年時,我國農村已經實現了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而從材料看,當時仍有一些地區(qū)存在著“包產到戶”現象,這一經營方式不被一部分人認可。即當時在農業(yè)生產經營方式上存在意見分歧。A不正確,“人民公社化運動”始于1958年;B不正確,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包產到戶”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發(fā)展;D不正確,題干信息并未闡述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對生產力的影響。因此選C。
答案:C
10.(江蘇省泰州中學201屆高三學情調研測試,6)下邊是《1957~1960年工業(yè)、農業(yè)總產值》示意圖,對其解讀最為恰當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
B.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C.“八字方針”的提出促使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D.“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yè)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解析:從圖表可知,1957~1960年工業(yè)總產值增產幅度較大,而農業(yè)總產值呈現下降趨勢。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是:“大躍進”運動導致工業(yè)產值片面上升,但農業(yè)產值下降。即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故選D。
答案:D
11.(廣東云浮市云浮中學201屆高三第二次月考,18)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只有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針對50年代末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D.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50年代末經濟建設的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經濟建設一味求快,集中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因此1960年冬,黨和政府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的八字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答案:D
12.(湖北省襄陽市四校201屆高三期中,12)某同學在進行以“中共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左’傾錯誤”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大量歷史圖片,其中可以舍棄的圖片是( )
解析:可用排除法,D項說的是公私合營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是正確的,不是“左”傾錯誤。C是大躍進;A、B是“文革”時期。分析材料A項是“文革”時期林彪的講話紀要;B項反映的是“文革”時期“批孔”;C項反映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農業(yè)“放衛(wèi)星”;D項是新中國成立初三大改造,公私合營情況。據此本題應選D項。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