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
閱讀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片段,完成。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zhà)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yí’ní,嬰兒,這里指幼年時期)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下列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汝以一念之貞 以:由于、因為
B.雖命之所存 雖:既然
C.使汝不識詩書 使:如果、假使
D.或未必艱貞若是 或:或許
解析:雖,解釋為“雖然”
答案:B
.文中第一段文字,作者對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時分析了原因,作者認為造成悲劇的真正原因是( )
A.袁枚的妹妹自己堅持不肯解除婚約,“一念之貞”造成了終生不幸。
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說“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
C.“古人節(jié)義事”害了他妹妹,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毒害了她,給她帶來了不幸。
D.不良的教育害了他妹妹,中國古代的詩書都是害人的,所以作者說“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答案:C
.對第二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段主要寫幼時兄妹關系。記敘了同捉蟋蟀、并肩讀書、自己弱冠粵行時幼妹“掎裳悲慟”、中進士回家時妹妹“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等情景。
B.這一段文字寫的都是瑣事,但正因為對兒時“嫛婗情狀”未能“羅縷紀存”,所以回憶得不夠,這就更鮮明地表現了兄妹間的親密關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摯感情。
C.這一段中把兒時“歲寒蟲僵,同臨其穴”的情景與“今予殮汝葬汝”對比著寫,更加哀婉動人。
D.作者在記敘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嘆息,這一悔一嘆,更直接抒寫了無限眷戀、又覺無可挽回的哀痛。
解析:“回憶得不夠”,不當。
答案:B
.翻譯“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后悔當時沒有把幼年時期(的言行)情形(都)詳細地記錄保存下來。
參考譯文:
你由于堅持貞節(jié)這種念頭,遭人離棄,以致孤獨憂傷,困苦失意。雖然是命中注定,實際上是上天造成的這種不幸;但是連累你到這種地步,未嘗不是我的過錯啊。我小時候聽先生講授經書,你同我并肩坐著,喜歡聽古人講求節(jié)操的事例;一旦長大成人,就親自付諸實踐。唉!假使你不懂得詩書,也許未必這樣苦守貞節(jié)啊。
(小時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張開胳膊來(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蟲子凍僵了,(我們)一同來到它的洞穴旁。現在(當)我裝殮你埋葬你(的時候),當日的情形卻又清楚地呈現在眼前。我九歲時,(有一次在)書房里休息,你梳著兩個小(zhuā)髻,穿著細絹的單衫來了,(一同)溫習(《詩經》中的)《緇衣》一章。恰好先生開門進來,聽見兩個孩子(讀書的)童音清脆響亮,(臉上)不覺(露出了)微笑(并)嘖嘖稱贊不已。這是(當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現在雖)在地下,(還)應該清楚地記得吧。我二十歲左右前往廣東,你拉住(我的)衣裳傷心大哭。過了三年我考中進士(光榮地)回了家,你從東廂房端著盛食物的木盤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睛看著(你)笑著,不記得話頭從哪里談起,大概是說(我)在京城中了進士,送信的人報信早晚等等。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雖然成為舊事,可是我一天沒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記啊。往事充塞胸膛,想起來就悲傷得心里堵塞,(它們)像影子一樣一個一個清清楚楚,想接近(它們而把它們)抓住,(它們)便消失了。(我)后悔當時沒有把幼年時期(的言行)情形(都)詳細地記錄保存下來?墒悄阋呀洸辉谌耸篱g了,那么,即使時光倒過來流駛,兒童時期能夠再(經歷一次),卻也沒有和(我一起)證實(當年情形)的人了。
語言運用請用一句話概括出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觀點。20字以內。
文忌平淡,所以敘述總要講究妙趣橫生,波瀾起伏。古人有“韓潮歐瀾”的說法,正說明韓愈與歐陽修的文章是極講究筆法的。前人說到韓愈,有“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的仿例——它打亂了我們的閱讀習慣,造成了時序的錯位而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波瀾,從而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感受。韓愈不愧為寫文章的高手,他恣肆的文筆總要顯示出他的獨特性,一旦他尋找到的結構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動與人們心中的節(jié)奏,便會在雙方的審美心理上產生共鳴效應。這種結構有時更帶隱蔽性,它甚至不必經過邏輯的過濾而直觀地為人所接受,同樣可以達到移人情性的效果。清代林云銘讀韓愈的《師說》后,其感受是這樣:“其文錯綜變化,反復引證,似無段落可尋,一氣讀之,只覺意味無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可利用分層法迅速篩選出文段的主要信息,然后對其進行整合,文段共6句話:1、2兩句是第一層,說明韓愈和歐陽修的文章講究筆記,追求波瀾之美;3、4、5句話是第二層,說明韓愈追求波瀾的具體做法及效果;第6句話是最后一層,引用前人的話印證韓愈的文章具有波瀾之美。顯然,整段文字的主要信息是說明韓愈的文章具有波瀾起伏的美。
答案:韓愈的文章追求波瀾起伏的獨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