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
傾聽滴水
何 羽
我常常因幻覺中的滴水聲響而驚悸。在睡夢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時為了復(fù)習(xí)迎考,我想出了一個方法(靈感來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的勤學(xué)故事),在洗手間,我將水龍頭關(guān)至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擺放一只水桶。滴,滴,滴,滴,然后,我跑回房間,練字,背書。間或在凝神的瞬間,在繃緊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間,我便聽見那滴水的聲音在催促。我知道,這會兒,水桶底部已鋪上一層水膜,且正以極難察覺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夢中,我也常被幻覺中的滴水聲驚醒,猛然坐起,沖進洗手間,胡亂擦了把臉,又坐回書桌前,卻兩眼發(fā)懵,茫然無措。只好倒頭又睡,總不敢睡深,半夢半醒之間,思維一片沉重的混濁。
而那滴水的聲響卻異常清晰,粒粒分明,堅定,固執(zhí),扣人心弦。
這滴水的聲音就這樣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追逐著我。
聽,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將滴水控制在一秒鐘兩滴的速度,這水聲聽起來就像十六七歲的我,年輕,矯健,興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來不及看清什么,來不及后悔什么,細細密密的日子就這樣快速地過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穩(wěn),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攤瑣事雜務(wù)推著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滲化出來,匯攏,凝聚,像一顆盈盈欲滴的淚,又像一顆思維的結(jié)晶體,飽滿,豐碩,而后,“咚”的一聲,落入耳膜,凝重,莊嚴,擲地有聲,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這滴水的聲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歸至于沉默的虛無。
你說,這一條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是由多少顆這樣微弱而真實的水滴匯成的呢?生命投入時間的長河,如一滴水躍入無邊的汪洋。世間萬物的歷程,又與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無言以對滴水的責(zé)問。
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間正上演著多少出劇目呢?
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載多少的笑與淚,悲與喜,生離與死別?
一滴水,誰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誰也無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誰也無法將一滴水永遠留住。
天地之間,萬籟俱寂,唯有滴水聲,如珠璣,如佛音,點點滴滴落心頭。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況是脆如蟬翼的生命?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有多少智者,傾聽滴水之聲,濁心因此而明凈,他們頓悟后的長嘆落在歷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層層回音,至今不絕如縷。
漫步田野,一顆顆露珠正凝于葉尖。無色,無聲。
一忽兒,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們開始閃爍不定,竊竊私語,如忽明忽滅的螢火。
光線慢慢移過來,移過來。在一個恰當(dāng)?shù)慕嵌,聚集。瞬時,靈犀一點,心領(lǐng)神會,回應(yīng)著陽光的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雍容富麗,金碧輝煌,如夢如虹……與平生的素樸純凈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擁有的色彩它都擁有,一切大紅大綠,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間,默默包涵,而自身卻是剔透無比,通體明亮,這是一種何等氣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這一滴水的華美比之一顆罕世的鉆石更無價,因其轉(zhuǎn)瞬即逝,而更富有靈性,富有生命的絢麗的喧響,因而,美得異常觸目驚心,無與倫比。
或許,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為了這瞬間的輝煌?
此時,誰敢鄙視,誰敢漠視,這一滴水的存在?
此時,誰還能說,無色與沉默是一種蒼白與單調(diào)?
無色是至色,沉默是絕響。
也許,人的一生,還不夠用來守望滴水升騰為云的歷程,但我不能不信奉這滴水之音。
(選自《散文》,有刪節(jié))
1.為什么“幻覺中的滴水聲響”會讓作者“驚悸”?為什么說“這滴水是有生命的”?
2.“一滴水,誰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誰也無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為什么?請分點闡述道理。
3.作者從陽光下水滴的光彩,領(lǐng)悟到了“生存智慧”,這“生存智慧”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語言作簡要闡述。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詩句,為的是說明人生的短暫、脆弱,而滴水卻永恒、堅韌的道理。
B.本文通過傾聽滴水而展開聯(lián)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像小水滴一樣的人:外表不張揚,內(nèi)心卻無限充實、豐富。
C.作者筆下的小水滴,微小與宏大,柔弱與堅韌,平凡樸素與輝煌璀璨和諧統(tǒng)一,令人嘆為觀止。
D.文中寫太陽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顏色,為的是反襯水滴的“無色”,因為只有無色,才能使人的濁心因此而明凈。
E.作者在贊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時,也惋惜露珠的“閃爍不定”“忽明忽滅”,追求的僅是陽光下的瞬間的輝煌。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銘
看過徐悲鴻先生的自題聯(lián)“白馬秋風(fēng)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別深刻,每個人都有俠骨柔情的一面,騎白馬馳騁在秋風(fēng)蕭瑟的遼闊塞上,馬蹄得得,強勁的風(fēng)刮動鬣鬃一般的頭發(fā),心頭的豪情也隨之獵獵作響。突然馬一聲長嘶,一個陽剛的形象鐫刻在后人矚望的視野里。
畫家吳冠中先生把這一句改為“駿馬秋風(fēng)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則完整保留。畫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畫了一幅水墨畫。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鄉(xiāng),是心靈的家園,也是感情的寄托。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就這樣寫道:“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dāng)必然長在!
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一種藏在心靈角落的柔情,是長期纏繞在思念之中的情結(jié)。我很有興趣地查閱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處,它最早出現(xiàn)在元代詩人虞集《風(fēng)入松寄柯敬仲》中,畫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寫詞相送:“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流傳遍海內(nèi)。特別是結(jié)拍處“杏花春雨江南”,入畫入書或入印,還被人織成錦帕,為時所貴。由此可見,這句詞曾引發(fā)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寫杏花和江南雨的詩詞非常多。陳與義寫“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曾經(jīng)得到宋高宗的欣賞。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在詩歌的平仄中消磨時光,在淅瀝的雨聲中,杏花突然開放了,粉紅腮頰,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臉龐,那押了韻的思念被雨聲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詩人的心中布滿了水意,那場春雨來自心頭,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著。
江南是美麗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江南又是憂傷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蛟S是因美麗而憂傷,或是因憂傷而美麗?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們會遇上落魄的杜牧,沿著牧童手的指向,我們會在細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滿感傷的酒杯,與他隔著一千多年碰響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開放帶來的是熱鬧的春意,宋祁就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但我們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開放和飄零的杏花;蛟S杏花春雨江南是一個纏綿的夢境,或是一種難以愈合的傷痛;蛟S,人生多苦難,生命的本質(zhì)就是憂傷的,在我們遠離故鄉(xiāng),或者感覺光陰悄然遠逝,我們的心頭就有杏花開放,就有江南雨猶如唐詩宋詞一樣,在我們夢的邊緣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濕了我們押韻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詩意。我們也不難明白,春節(jié)晚會上那個《小城雨巷》的舞蹈為什么會引起那么多現(xiàn)代人的情感共鳴。人們并不是真的要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去尋找“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樣的詩意和浪漫在現(xiàn)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沒有隔斷現(xiàn)代人的向往。人們是懷舊的,也向往過上一種詩意的生活,這是日漸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所無法彌補的心靈空缺。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懷戀,也是同樣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說:“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fēng)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許我們不需要一把油紙傘,嗅著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濕,也不失一種幸福。
1.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卻在開頭描寫了一幅“白馬秋風(fēng)塞上”的圖景,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2.“這句詞曾引發(fā)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中“這句詞”指的是什么?根據(jù)文意說說引發(fā)無數(shù)人共鳴的原因。
3.沈從文曾說:“遺憾是歷史進步身后的影子。”伴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終將成為一種遺憾,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談?wù)勀愕目捶ā?/P>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它纏繞過落魄的杜牧、客居他鄉(xiāng)的陳與義與寫詞贈友的虞集,也讓現(xiàn)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運用了許多引用、比擬等手法,典雅地表現(xiàn)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意內(nèi)涵,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C.作者對“杏花”“春雨”等意象的著力描寫,渲染了江南美麗而憂傷的特質(zhì),展現(xiàn)了江南的不同風(fēng)貌,表達了作者對故土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
D.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種懷舊的情愫,它既是對古典意蘊的懷戀,又包含著對現(xiàn)代生活失去傳統(tǒng)詩意的感慨。
E.文章的結(jié)尾通過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到的被雨淋濕的幸福感,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參考答案:
一、1.(1)因為:①那滴水的聲響異常清晰,粒粒分明,堅定,固執(zhí),扣人心弦。②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追逐著“我”。
(2)因為滴水的落下,猶如生命在律動。就像“我”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時的年輕,矯健,朝氣蓬勃;中年時的矜持,沉穩(wěn);老年時的凝重,莊嚴,充滿睿智。
2.①傾聽滴水之聲,可以使?jié)嵝拿鲀,使人頓悟。②水滴雖小,但滴水可以穿石。③水滴能匯聚成奔流的大海。④滴水之舟不知承載(包涵)多少悲歡、生死。
3.生存的智慧:“無色是至色,沉默是絕響”(如果用自己的話概括,意思對也可)。闡述:因為水滴是無色的,所以才能擁有任何生命所擁有的色彩;因為它默默包涵,所以雖然轉(zhuǎn)瞬即逝,卻更富有靈性,富有生命絢麗的喧響。
4.DE 解析:D項,寫“陽光”是為了寫無色的水珠折射出炫目的色彩,“濁心明凈”是“傾聽滴水之聲”的結(jié)果;E項,“閃爍不定”“忽明忽滅”是作者用以描繪陽光下露珠的光彩,并無“惋惜”之意。
二、1.與下文形成對比,引出下文,對“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的挖掘(或答:引出下文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傳統(tǒng)詩意生活的挖掘。)格調(diào)上一陽剛一陰柔相映成趣,共同體現(xiàn)了藏在我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意之美。
2.指的是“杏花春雨江南”這句詞。因為它最能體現(xiàn)江南美麗而憂傷的特質(zhì)!靶踊ā遍_放讓人聯(lián)想到江南的美麗景象;人生多苦難,“春雨”滴落的淅瀝聲,極易讓人產(chǎn)生淡淡的憂傷。杏花可以開在人們的心頭,江南雨又可以滴在人們的心里。所以,這句詞曾引發(fā)無數(shù)人的共鳴。(意思對即可)
3.不同意。歷史的前進固然不可逆轉(zhuǎn),但未必一定伴隨著遺憾。生活的詩意和浪漫是藏在心靈角落的,無法磨滅的一種情結(jié)、一種向往。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文化生活的豐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意生活會傳承在我們的心里,傳承在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里。
同意。伴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詩意和浪漫在現(xiàn)代生活早已消逝”,留給人們的只是向往和懷舊,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現(xiàn)代人的情感共鳴就是例證。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已無心也無暇顧及這種農(nóng)業(yè)社會的詩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將成為一種遺憾。
4.CE 解析:C項,“著力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土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有誤;E項,“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有誤,表現(xiàn)“被雨淋濕的幸福感”有誤,應(yīng)是表現(xiàn)對傳統(tǒng)詩意生活的向往。
高考指導(dǎo):2020年高考難度大不大?如何備考? 熱點:學(xué)歷提升報名指導(dǎo),低分上大學(xué)、3+2專本套讀進入考試網(wǎng)升學(xué)歷交流群811430100咨詢老師報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