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5·昆明一中摸底]下列有關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組成酶的單體是氨基酸或脫氧核苷酸
B. 冬季,人體內(nèi)酶的活性隨環(huán)境溫度的下降而降低
C. 底物充足,其他條件適宜,酶促反應速率與酶的濃度成正比
D. 酶通過提供能量或降低活化能來提高反應速率
解析:酶的化學本質(zhì)是蛋白質(zhì)或RNA,因此組成酶的單體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錯;人是恒溫動物,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能維持體溫,冬季,人體內(nèi)酶的活性不會隨環(huán)境溫度的下降而降低,B錯;底物充足,其他條件適宜,酶促反應速率與酶的濃度成正比,C正確;酶不能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而是通過降低活化能來提高反應速率,D錯。
答案:C
5. [2015·黃山模擬]以下是對生物體ATP的有關敘述,其中正確的一項是( )
A. ATP與ADP的相互轉(zhuǎn)化,在活細胞中是永無休止的
B. ATP與ADP是同一種物質(zhì)的兩種形態(tài)
C. 生物體內(nèi)的ATP含量很多,從而保證了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持續(xù)供應
D. ATP與ADP的相互轉(zhuǎn)化,使生物體內(nèi)各項化學反應能在常溫常壓下快速順利地進行
解析:生命活動需要消耗ATP,細胞不斷合成ATP,在活細胞中ATP與ADP的相互轉(zhuǎn)化是永無休止的,A正確;ATP水解生成 ADP和磷酸并釋放能量,兩者不是同一種物質(zhì),B錯;生物體內(nèi)的ATP含量很少,但合成很快,在細胞內(nèi)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C錯;保證生物體內(nèi)各項化學反應能在常溫常壓下快速順利地進行的是酶的催化作用,D錯。
答案:A
6. [2015·福建安溪月考]下表是某同學為驗證酶的專一性而設計的實驗方案,a~d表示4支試管,①~⑦表示實驗步驟。對該實驗方案的有關評價,錯誤的是 ( )
a b c d ① 淀粉溶液
2 mL 蔗糖溶液
2 mL 唾液淀粉酶
溶液2 mL 唾液淀粉酶
溶液2 mL ② 37 ℃溫水中水浴加熱10 min ③ 將c倒入a,將d倒入b ④ 37 ℃溫水中水浴加熱10 min ⑤ 加入現(xiàn)配的斐林試劑溶液2 mL ⑥ 37 ℃恒溫水浴2 min ⑦ 觀察并記錄顏色變化 A. 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屬于無關變量
B. 應將斐林試劑改為碘液
C. ②、④、⑥的溫度設置有一處錯誤
D. 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
解析: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酶的專一性,自變量是底物,加入唾液淀粉酶的量是無關變量,A正確;實驗中,不能將斐林試劑改為碘液,若換成碘液,兩支試管均無顏色變化,B錯;⑥項中水浴加熱溫度應為50~65 ℃,C正確;開始時37 ℃溫水中水浴加熱10 min可省略,D正確。
答案:B
7. [2014·浙江五校聯(lián)考]影響酶催化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溫度、反應物濃度、酶的濃度等。下圖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的催化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 在A點適當提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加快
B. 在B點增加酶的濃度,反應速率不變
C. 在A點提高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加快
D. 在C點提高反應物濃度,產(chǎn)物不再增加
解析:該曲線是在最適溫度下測得,所以提高溫度,酶促反應速率下降,A錯誤;在B點限制反應速率的是酶濃度,所以在B點增加酶濃度,反應速率加快,B錯誤;A點時限制反應速率的是底物濃度,所以A點增加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加快,C正確;在C點時提高反應物濃度,產(chǎn)物增加,但反應速率不變,D錯誤。
答案:C
8. [2014·安徽蚌埠模擬]圖1曲線a表示在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時間與生成物量的關系,圖2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
A. 圖1曲線a中,A點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數(shù)量不足
B. 圖2曲線,酶減少后,圖示反應速率可用曲線f表示
C. 分別在圖2中取B、C點的速率值,對應圖1中的曲線c和d
D. 減小pH,重復該實驗,圖2曲線b應變?yōu)榍f;增大pH,應變?yōu)榍e
解析:圖1曲線a中,A點后,限制因素為反應物的濃度,A錯;圖2曲線中當反應物濃度一定時,減少酶量,反應速率降低,B正確;圖2 B、C點的速率值是一個定值,無法用曲線c和d表示,C錯;圖2曲線b是在最適pH下測定的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無論pH增大還是減小,曲線b都應變成曲線f,D錯。
答案:B
9. [2014·銀川模擬]下列是有關某種淀粉酶的實驗,處理方式及結果如下表及圖所示。根據(jù)結果判斷,有關敘述合理的是( )
試管編號 Ⅰ Ⅱ Ⅲ pH 8 8 7 溫度 60 ℃ 40 ℃ 40 ℃ 淀粉酶 1 mL 1 mL 1 mL 淀粉 1 mL 1 mL 1 mL A. 甲物質(zhì)是淀粉酶抑制劑
B. 此種淀粉酶較適合在40 ℃的環(huán)境下起作用
C. 此種淀粉酶在中性環(huán)境中的催化效率比堿性環(huán)境中的高
D. 由曲線Ⅱ可知試管Ⅱ中的淀粉酶在40 min左右會被消耗完
解析:圖中未加甲物質(zhì)時,三試管中淀粉的含量不變,第20 min時加入甲物質(zhì),試管Ⅱ淀粉的含量急劇降低,試管Ⅲ中淀粉的含量也隨之下降,試管Ⅰ中淀粉含量不變,說明加入的甲物質(zhì)能激活淀粉酶,甲物質(zhì)應該是一種酶激活劑,A錯;試管Ⅰ與另外兩試管相比,差別在溫度不同,在60 ℃時,酶變性失活,不能被激活,所以40 ℃時該酶催化效率高,B正確;試管Ⅱ、Ⅲ相比區(qū)別是pH不同,pH為8時催化效率更高,C錯;曲線Ⅱ可反映出淀粉在第40 min時被耗盡,淀粉酶在實驗前后的量保持不變,D錯。
答案:B
10. [2014·合肥一檢]當你品嘗各種美味佳肴時,你可能不得不感謝三磷酸腺苷(ATP)這種化學物質(zhì)。新的研究顯示,ATP這種傳統(tǒng)上與細胞能量供應相關的物質(zhì)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傳遞給大腦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據(jù)以上信息我們不能推出的結論是( )
A. ATP與能量供應相關
B. 作為信息分子的ATP不能提供能量
C. ATP也可作為信息傳遞分子
D. 神經(jīng)細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體
解析:由題意知,ATP能把食物的味道信息傳遞給大腦,說明ATP也可作為信息傳遞分子,在神經(jīng)細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體。但由題中信息不能確定作為信息分子的ATP是否能提供能量,應選B。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