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時也指漢文帝(太宗)、漢武帝(世宗)、漢宣帝(中宗)、漢元帝(高宗)、漢明帝(肅宗)、漢章帝(顯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qū)稱為“四!,“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國各地、天下。
C、楚辭是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其經(jīng)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chuàng)、屈后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
D、“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17、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熊概,字元節(jié)”,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
C. “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diào)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 《史記,吳太伯世家》索引說: “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 中原地區(qū)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的合稱,“傳”,即傳記。
B.尚書,即尚書省,與“中書省”“門下省”并稱 “三省”, 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構(gòu),主要負責貫徹執(zhí)行重要政令,其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國古代四種主要紀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另外三種紀年法分別是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和年號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為“薨”, 諸侯去世為“卒”,大夫去世為“不祿”。
19、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說劉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這里的“楷隸”指的是“漢字七體”(漢字書寫形體演變的七種體式)中的“楷書”和“隸書”。
B、第二段說“一日晚歸由闕前”,“ 闕”是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也常用來借指“朝廷”,如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說“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C、文末說“炳、燁并進士及第”,科舉殿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節(jié)選自《宋史•劉溫叟傳》,《宋史》和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為“二十四史”。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傳注是指用來闡釋經(jīng)義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說古言使人容易通曉。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譯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義,文中指佛教。
C.倉廩在古代是指儲藏谷物的倉庫,它是專為災(zāi)荒之年用于賑濟百姓而設(shè)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種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涂上墨,因此也稱作“墨刑”。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jié)是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后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23、下列各項古代文化常識錯誤的一項是( )
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農(nóng)業(yè)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
B.古詩文中經(jīng)常提到“歲寒三友”,它們是松、竹、梅。
C.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
D.古代官場用語都有特定的說法:官員剛到任叫下車;大臣年老請求辭官退休叫乞骸骨。
24、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矣”作為古代文言助詞,用于句末與“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時,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嘆。
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
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旧夏依酥袊糯袌D書,故稱“全書”。
2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召指的是征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diào)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晉升,進用。
C.封事:原是奏疏體之一,百宮上奏機密事,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進,故稱封事,亦稱“封奏”“封章”。后來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說的表明的一種所謂的祥瑞符號。
26、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門下。何簳x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gòu)之一。是宮內(nèi)侍從官的辦事機構(gòu),后來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shè)立的三省六部制成為與尚書省、中書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憂:丁憂是祖制,具體說來,是朝廷官員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喪二十七個月。
C.《晉書》: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D.薨:古時不同朝代不同級別的人的死有不同說法,《唐書·百官制》:“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清代皇室成員中,皇帝皇后死稱“薨”。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初舉明經(jīng)”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jīng)學,故以“明經(jīng)”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跋摹笔枪糯鷿h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shù)語,常見的還有“拜”“轉(zhuǎn)”“徙”“升”等!笆凇薄鞍荨薄稗D(zhuǎn)”“補”是關(guān)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guān)于提升職務(wù)的,“徙”“遷”是關(guān)于調(diào)動職務(w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