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綜合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禮記·王制篇》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稱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為庶子。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一系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稱其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對于大宗稱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長子、嫡長孫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類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哪種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哪種制度?由材料看出,該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兩種制度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當時各有何積極作用?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漢初的任官和軍功、任子、貲選等緊密相關。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員,任滿三年,可以保舉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貲選制是憑資產資格做官的制度。漢高祖十一年二月詔是察舉制的先聲,以后逐漸成形、發(fā)展,察舉的科目漸多,至漢武帝時經董仲舒建議,察舉開始制度化,察舉的科目以孝廉、秀才為主。由州、郡長官推薦孝廉、秀才的人選,而州郡的察舉又是基于縣、鄉(xiāng)、里的推薦,即人們所說的“鄉(xiāng)舉里選”。東漢以后,察舉的對象還要經過考試,并有年齡限制。這種自下而上,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的選官制度,與世卿世祿、任子與貲選相比,是歷史的進步。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愛憎絕于心,情偽由于己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者削下,興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蛞载涃T自通,或以計協(xié)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于身,必見割奪;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愚臣以為罷中正,除九品,棄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四五《劉毅傳》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漢代任官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察舉制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觀點。
(3)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ABD 6~10:ACCCC 11~12:AA
二:綜合題
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
(3)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積極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穩(wěn)定當時的政治秩序,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14.(1)依據:軍功、門第、財產和他人舉薦。特點:自下而上推薦人才。
(2)觀點: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選拔官員時會徇私舞弊,難以選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張廢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選官制度會嚴重影響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往往影響著國家的治亂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