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選擇題 11.(2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xiàn),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chuàng)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频蹏捌,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xiàn)。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qū)農耕經濟的發(fā)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陳文華《農具發(fā)展史》
材料二 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有如何的先進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短旃ら_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區(qū)農業(yè)史》
材料三 在美國,由于農場規(guī)模巨大和缺乏足夠的農業(yè)勞動力,農業(yè)機械的發(fā)明得到了促進。取代馬匹的拖拉機一天能拉旋轉式犁翻耕多達50英畝的土地。聯(lián)合收割機能自動的收割莊稼、打谷脫粒,甚至能自動的將谷物塞進布袋以供應市場……加拿大的小麥、澳大利亞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亞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中找到。因而農民受農業(yè)革命的影響并不亞于工匠受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zhàn)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fā)展的特點。(4分)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江南耕作技術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其原因有哪些?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發(fā)展緩慢的根源是什么?(10分)
(3)據材料三,分析拖拉機、聯(lián)合收割機推廣的原因和影響。到了近代,西方的農耕技術為什么會領先世界?(8分)
18. (2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時期的鐵鋤(1953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
管仲對(齊桓公)日:“……美金(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以鑄鋤斤,試諸壤土! ——《國語·齊語》
在我國,鐵器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當時的鐵是自然隕鐵,而不是人工冶鐵。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現(xiàn)在兩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鐵器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中國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 ——中國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xiàn),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chuàng)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國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xiàn)。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qū)農耕經濟的發(fā)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陳文華《農具發(fā)展史》
材料三 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注:狀如釘耙,用于刨土。)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有如何的先進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天工開物·乃!さ竟ぁ酚涊d:“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區(qū)農業(yè)史》
請回答:(1)材料一中三則材料是圍繞什么主題選取的?能證明這一主題的最有價值的材料是哪一個?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zhàn)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fā)展的特點。其影響如何?(10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江南耕作技術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其原因有哪些?(10分)
1. (1)特點: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廣。(4分)
(2)變化: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4分)。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勞動力);養(yǎng)牛成本較高(4分)。根源:農耕經濟的分散性和封閉性。(2分)
(3)原因:農場規(guī)模巨大、勞動力缺乏(2分)。影響:農產品的形成世界市場。(2分)
領跑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的
成果;工業(yè)革命的影響。(4分)
2. (1)主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的使用。(1分)最有價值:長沙出土的鐵鋤。(1分)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實物史料)(2分)
(2)特點: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廣。(4分)
影響: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產生;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農耕文明的繁榮。(6分)
(3)變化: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4分)
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力過剩);養(yǎng)牛成本較高。(6分)
|
生產工具的改進 |
耕作技術的提高 |
農作物種類 的豐富 |
水利灌溉 的發(fā)展[來源:Zxxk.Com] |
原始農業(yè) |
石刀、石斧 |
刀耕火種 |
水稻、粟 |
|
商周 |
耒耜和石鋤、石犁(少量青銅農具) |
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
粟、稻、黍、稷、麥、桑、麻 |
|
春秋戰(zhàn)國 |
鐵農具和牛耕 |
壟作法 |
都江堰 | |
兩漢 |
耦犁,出現(xiàn)犁壁 |
代田法、一年一熟 |
漕渠、白渠、龍首渠 | |
魏晉南北朝 |
耕耙耱技術、耕耙技術[來源:學科網] |
翻車[來源:學科網] | ||
隋唐 |
曲轅犁[來源:學#科#網Z#X#X#K] |
筒車[來源:學_科_網Z_X_X_K] | ||
宋朝 |
高轉筒車 | |||
明清 |
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 |
風力水車 | ||
農業(yè)進步的根本原因 |
生產力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