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導致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是( )
A、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 B、自然條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產力大為改觀
16、古代江南經濟長期落后于黃河流域的原因不包括( )
A、地勢復雜 B、氣候炎熱潮濕 C、人口稠密 D、生產技術落后
17、中原人口三次南遷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因為北方( )
A、自然災害嚴重 B、長期戰(zhàn)亂 C、兵役徭役繁重 D、高利貸盤剝重
18、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
A、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B、南方社會相對穩(wěn)定 C、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 D、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
19、19、秦漢時期我國農牧業(yè)的分界線主要是A、長城 B、黃河 C、龍門碣石一線 D、長江
20、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B、“揚一益二!(揚州商業(yè)第一,益州第二)
“蘇湖熟,天下足!钡闹V語說的是( )
A、北宋時期江浙地區(qū)商品經濟繁榮 B、北宋立國后主要依靠東南的財富力量
C、中唐以后南方農業(yè)進入了全面開發(fā)期 D、南宋政權重視農業(yè)生產,江南經濟超過北方
20、農具屈轅犁最早出現在( ) A、西漢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21、清朝“攤攤入畝”政策最重要的客觀作用是 ( )
A、使賦稅征收辦法簡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對農民人身控制松馳 D、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22、學習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學分別就下列主題作了演講,你認為其中哪一個概括了這一段歷史的全過程 A、帝國的彷徨 B、中華的榮耀 C、東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興( )
23、唐朝實行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 ( )
A、北魏以來沿用此制 B、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 C、國家掌握一定土地 D、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生產
24、北宋史學家說:“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眾,官無閑田,不復給授,故田制為空久。”上述言論 A、指出均田制被破壞是必然的 B、沒有正確指出均田制被破壞的根源( )
C、客觀地說明了均田制被破壞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
25、下列關于我國使用和冶煉鐵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我國是世界上首先鑄鐵的國家 春秋晚期我國開始出現鐵器
C、南北朝時發(fā)明了先進的灌鋼法 D、明朝開始用焦炭冶鐵
26、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到北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階段”主要是指( )
A、商業(yè)活動不再嚴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移
C、出現了一批工商業(yè)城市 D、城市向南方發(fā)展
27、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響主要有( )
A、鞏固了封建小農經濟 B、增強了統(tǒng)一的物質力量
C、根除了土地兼并現象 D、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
28、明清重農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響是 ( )
A、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繁榮 B、增強了明清時期的國力
C、喪失了發(fā)展經濟的最好機遇 D、導致了科學技術的落后
29、明代中后期,蘇州紡織業(yè)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最主要依據是( )
A、蘇州地區(qū)商品經濟發(fā)展 B、出現頗具規(guī)模的“機房”
C、出現控制手工業(yè)者的包買商 D、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
30、“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的敘述,表明了“機戶”與“機工”之間存在著 A、租佃關系 B、雇傭關系 C、人身依附關系 D、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 )
參考答案:
1—5 CAADB 6—10 CCCBB 11—15 DCBCD
16—20 CBADD 21—25 CACBD 26—30 ABC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