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友誼(yí) 糾葛(gé) 靜謐(mì) 侃侃而談(kǎn)
B.下載(zǎi) 勻稱(chèn) 蹉跎(cuō) 危言聳聽(sǒng)
C.窗檻(jiàn) 裹挾(xié) 亙古(gèn) 休戚與共(qī)
D.造詣(yì) 熨帖(yùn) 熾熱(chì) 良莠不齊(yǒu)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運用恰當(dāng)?shù)囊痪涫?3分)
A.由于家鄉(xiāng)雨水不足,土地貧瘠,全村人經(jīng)過多次討論,最后決定安土重遷到另一個地方。
B.這個月公司的業(yè)績差強人意,沒能達(dá)成預(yù)期目標(biāo),這也提醒我們要及時整改工程方案。
C.老貝爾曼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風(fēng)流淚。他對這種白癡般的想法大不以為意,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
D.尊嚴(yán)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
3.下列加點字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偌僦坶,非能水也 ②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 ③而恥學(xué)于師 ④順流而東也
⑤朝歌夜弦 ⑥日削月割 ⑦舞幽壑之潛蛟 ⑧侶魚蝦而友糜鹿
A.①③④/②⑥/⑤⑧/⑦ B.①⑤/②④⑥/③⑧/⑦
C.①④⑤/②⑥/③⑧/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4.下列對有關(guān)作品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阿房宮賦》借古諷今,針砭時弊。它借阿房宮興起和毀滅的史實,深刻地表明了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是導(dǎo)致秦朝滅亡的原因,從而用以諷勸和警告唐敬宗,以免重蹈亡秦之覆轍。
B.《邊城》中,船總的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他們相約采用“走車路”的方式,讓翠翠選擇,結(jié)果,天保在競爭中落敗,心灰意冷的他駕船外出闖灘,意外身亡。
C.《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所作的短篇小說集,創(chuàng)作意圖為描寫“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犊袢巳沼洝贰犊滓壹骸贰端帯贰蹲8!范际赵凇秴群啊分。
D.《紅樓夢》中榮國府里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賈母,管理日常事務(wù)的是王熙風(fēng)。王熙風(fēng)在賈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卻干盡了貪贓攬財?shù)墓串?dāng),賈母因此稱她叫“鳳辣子”。
5.仿造劃線的句子,把句子補寫完整,注意符合語境的要求。(3分)
人一離開鄉(xiāng)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 , , ,但鄉(xiāng)土的夢,卻永遠(yuǎn)追隨著他們。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甲】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路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蘇洵《六國論》)
【乙】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yuǎn)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蘇轍《六國論》)
【丙】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蘇軾《六國論》)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率賂秦耶 率:都,皆。
B.始速禍焉 速:加快。
C.泊牧以讒誅 以:因為。
D.皆椎魯無能為者 椎魯:愚鈍。
7.下列六個句子中,全都屬于六國滅亡原因的一組是(3分)
①賂秦而力虧 ②六國互喪
、垡缘厥虑 ④可謂智力孤危
、莓(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洵《六國論》的中心論點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逼渲小胺潜焕,戰(zhàn)不善”為兩個分論點之一。
B.蘇洵對齊、燕、趙三國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對齊國是譴責(zé);對燕、趙兩國則是同情,認(rèn)為兩國“智力孤危”,滅亡是無可奈何的事。
C.蘇洵《六國論》除了運用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外,還運用了對比、比喻、襯托等論證方法,有時幾種論證方法結(jié)合使用,很有邏輯力量。
D.蘇軾認(rèn)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則是“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他們的殘暴與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這與杜牧《阿房宮賦》的觀點是相同的。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 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4分)
(2)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3分)
(3)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