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精選試題及答案(九)
1.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朔,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為低階的官服或卑賤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戰(zhàn)國時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鵑鳥,也用以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D.干支紀年法,是我國歷法上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案芍А笔鞘旄珊褪刂У目偡Q。
2.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發(fā)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部伍”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隊。
C.“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稱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3.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古代官職變動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進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古代一個季度的三個月分別用“孟、仲、季”來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變紀年的年號,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謝,這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jié),用于表達敬意。
4.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擢”指遷官,即升職。與“擢”相同的還有“察”與“舉”等詞。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
C.“甫冠”指剛剛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
D.“追贈”指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追授給死者一種官職或稱號。
5.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職或罷免,“陟”指晉升、進用,該詞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
B.“射禮”,古代重武習(xí)射,常舉行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xiāng)射四種。
C.“箕踞”,古代禮節(jié)的一種,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時皇帝出巡或親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擔(dān)當(dāng)這種職責(zé)的就稱為“留守”。
6.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軍,天子所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周制以一萬兩千五百人為一軍,天子有六軍。
B.四紀,為四十年。古代以歲星(木星)繞天運行一周為一紀,一紀十年。
C.理學(xué),是宋明時期的一種崇尚理性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
D.九州,我國古代所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的通稱,后用作中國的代稱。
7.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dān)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xué)體裁,可用來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8.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服”,指帝王或*為隱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賻助”,指贈助喪家的財物。
C.“踐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舊俗元夜張燈為戲。另有農(nóng)歷八月十五為“中元”。
9.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B.“東宮”既指太子所居之宮,亦指太子,古代設(shè)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中庸》《春秋》,其實本來有六經(jīng),《樂經(jīng)》亡于秦末戰(zhàn)火。
D.“江左”是一個地理名詞,一般指江東,即長江下游江南地區(qū)。古人習(xí)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10.下列對相關(guān)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及第者,唐代始置進士科目。
B.“封章”,言機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
C.“受禪”,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繼承舊帝讓給的帝位,泛指繼位。
D.“蕭墻之難”,指由內(nèi)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災(zāi)禍,泛指內(nèi)亂。
11.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又可細分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B.諫議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諫議大夫,有左諫議大夫和右諫議大夫,分屬于門下省與中書省。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時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師長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別名。
12.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贈,既指把東西無償?shù)厮徒o別人,也指古代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宮苑。因?qū)m苑禁衛(wèi)森嚴,不許人隨意出入,故稱“禁中”。
C.關(guān)中,指陜西渭河流域一帶,因西有大散關(guān),東有函谷關(guān),南有武關(guān),北有蕭關(guān),故稱“關(guān)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給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獲得官職。
13.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六義,指風(fēng)、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三種詩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種表現(xiàn)手法。
B.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作品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fēng)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C.“風(fēng)”“騷”分別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fēng)》和《楚辭》中的《離騷》!对娊(jīng)》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xué)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D.禊,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14.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B.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似簸箕。這種姿勢是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
C.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指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選拔人才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
D.道,古代行政區(qū)劃名。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郡下設(shè)道,唐代曾分全國十五道,清代在省與州府之間設(shè)道。
15.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風(fēng),《詩經(jīng)》中各國的民間歌謠,自《周南》至《豳風(fēng)》,共分十五國風(fēng),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時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地位的五位諸侯,指齊宣王、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C.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重大活動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潔凈身心,以示虔誠。
D.學(xué)政,古代學(xué)官名,“提督學(xué)政”的簡稱,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學(xué)校生員的考課升降等事務(wù)。
1.答案:A
解析:“晦”是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2.答案:A
解析:“總角”指的是未成年時梳的發(fā)髻,不分男女。
3.答案:D
解析:“再次拜謝”錯,應(yīng)該是“拜兩次”。
4.答案: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舉。舉:推選,推薦。這兩個詞與“擢”不同。
5.答案:C
解析: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坐姿,不是禮節(jié)的一種。
6.答案:B
解析:古代“一紀”是十二年,“四紀”為四十八年。
7.答案:B
解析:“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8.答案:D
解析:“中元”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
9.答案:C
解析:“五經(jīng)”不包括《中庸》,應(yīng)是《周易》。
10.答案:A
解析:“進士科”在隋朝時開始設(shè)立。
11.答案:C
解析:“文王”“武王”不是廟號。
12.答案:D
解析:致仕,指交還官職,即退休。
13.答案:C
解析:“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應(yīng)互換位置。
14.答案:B
解析:箕踞是一種倨傲無禮的姿勢。
15.答案:B
解析:“齊宣王”錯,應(yīng)為“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