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鄒明府游靈武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fēng)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 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詩中“馬不肥”是說馬瘦,“債多憑劍與”是說不單
答案 詩中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清正廉潔。(總括形象)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游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fēng)。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展現(xiàn)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具體分析)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fēng)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詩中的杏花是怎樣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詩中杏花是妖嬈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 吳松:即吳淞,江名。
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舟聯(lián)結(jié)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離亭燕 懷古
張 升①
一帶江山如畫,風(fēng)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齐H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②。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注】 ①張升:南宋詩人,作者經(jīng)歷宋由盛到衰的時代。此詞為作者退居期間所作。②低亞:低垂。
“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浸”有浸染之意。一個“浸”字描繪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滲入的景象,表現(xiàn)出了水天相連、渾然一色的宏大開闊的意境。(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怂畮讜r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結(jié)合具體的詞語,簡要分析這首詞的語言風(fēng)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首詞以口語起入,明白如話,樸素中見真情!八季薄按撕蕖薄跋嗨肌钡仍~把“我”的感情表露無遺;“只愿”“定不負”等詞語體現(xiàn)了“我”的情深意切。
6.閱讀下面這首清曲,然后回答問題。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fēng),壞檻當(dāng)潮,目斷魂消。當(dāng)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
“當(dāng)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修辭手法技巧的能力!
答案 借代、反問。(點明修辭)用“粉黛”代當(dāng)年的歌女,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簫”代音樂,這是用樂器代音樂,使語句整齊,內(nèi)涵豐富。同時運用了反問的語氣,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闡釋運用)表達
7.(2013·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歲云暮,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fēng)雪興,富無饑寒憂。
所營唯第宅,所務(wù)在追游。
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
豈知
【注】 閿(wén)鄉(xiāng):舊縣名。白居易有《奏閿鄉(xiāng)縣禁囚狀》,詳述了無辜婦孺被關(guān)進閿鄉(xiāng)獄并遭受迫害的慘狀。
賞析這首詩對比藝術(shù)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詩歌的前十六句詳盡鋪寫朝廷貴官的生活,共描寫了兩個場面:開頭八句記敘朝官們雪中退朝的場面;下面八句緊承“追游”,轉(zhuǎn)入特寫,具體描繪秋官、廷尉歌舞宴飲的場面。上面兩個場面,已經(jīng)將秋官、廷尉這幫官僚們的腐朽糜爛、醉生夢死的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末尾“凍死”一詞極寫囚犯之慘狀,簡潔而有力,從而使這個對比變得格外強烈和鮮明。
答案、購慕Y(jié)構(gòu)上看,開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題大庾嶺北驛①
宋之問
陽月②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注】 ①這是宋之問流放欽州途經(jīng)大庾嶺時,寫北嶺北驛的一首律詩。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②陽月:農(nóng)歷十月。
請從景情關(guān)系的角度對詩歌的頸聯(lián)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詩人描繪眼前景色:黃昏到來,江潮初平,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林間瘴氣繚繞,一片迷蒙。這兩句寫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襯情,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將抒情又推進一層。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晚次鄂州①
盧 綸
云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yè)已隨征戰(zhàn)盡,更堪江上
【注】 ①此詩作于“安史之亂”時。②估客:指商人。
請簡要分析首聯(lián)中“遠見”“猶是”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變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遠見”表達了作者遠遠望見漢陽時的喜悅之情,“猶是”凸顯出作者對仍有“一日程”的惆悵之情;一聯(lián)之內(nèi),作者情感由喜悅驟轉(zhuǎn)至惆悵,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10.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yīng)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相傳晉文公為尋找曾輔佐自己、攜老母躲進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對其進行封賞,燒山三天。結(jié)果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而死。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長安東南,是唐代長安人游樂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園所在。
請簡要賞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師諸弟》兩詩所表達的感情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兩首詩都是詩人在寒食節(jié),面對禁火空齋的景象而抒發(fā)的一種感傷情懷,都有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異:孟詩抒發(fā)的是
1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魏十六還蘇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②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詩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即“姑蘇”)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為毗陵郡)
簡要概括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nèi)心的沉重與感傷,也表達了設(shè)想別后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 雨
楊萬里
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
風(fēng)亂萬疇青錦褥,云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
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
詩題為“喜雨”,尾聯(lián)卻寫“愁”情,這是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聯(lián)之愁,正是反襯出對雨的喜愛。尾聯(lián)寫了兩種愁,往年愁沒有糧食和酒,是真愁;這場雨帶來豐年,今年將愁沒有儲糧儲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寫喜。因此,尾聯(lián)先以真愁襯假愁,再以假愁襯喜悅,從而更突出對雨能帶來豐收、豐年的喜愛。
題組二 綜合閱讀練
1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對 雪①
杜 甫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
【注】 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被叛軍抓住,解送回長安。②《世說新語·黜免》載:“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詩人用“多”寫“安史之亂”帶來的悲慘景象;用“獨”寫自己的處境,抒發(fā)了詩人的悲涼之情。
B.“瓢棄樽無綠”一句寫出了詩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的艱苦。
C.“爐存火似紅”中的“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nèi),寫出了詩人對溫暖的渴望。
D.第四聯(lián),詩人以殷浩自比,因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寫著字,以此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離散的親人深切牽掛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E.詩歌塑造了因國家動亂而滯留京城的一位貧寒交困、牽掛親人、愁苦無奈、憂傷國事而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
(2)詩歌的第二聯(lián)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C項,“‘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nèi)”錯誤,這句詩是寫爐火燃盡的情景;E項,“壯志難酬”錯誤,詩歌中沒有體現(xiàn)。
答案 CE
(2)詩歌第二聯(lián)描寫了黃昏云亂、風(fēng)急雪緊的景象。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飛雪的狀態(tài),表現(xiàn)詩人在戰(zhàn)亂之中內(nèi)心的悲涼;同時呼應(yīng)詩歌標題“對雪”,為下文描寫室內(nèi)景象和抒發(fā)詩人感情作鋪墊,有利于突出詩歌憂國憂民的主旨。
【詩歌鑒賞】 該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當(dāng)時長安失陷,詩人為叛軍所羈押,又聽聞唐軍新敗,望著漫天飛舞的飄雪,感受著凜冽刺骨的寒意,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guān)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油然而發(fā)。第一聯(lián),寫“安史之亂”給國家?guī)淼臑?zāi)難。“多”,寫詩人心情沉重;“獨”,表現(xiàn)出詩人凄涼的處境。第二聯(lián),先寫黃昏時的亂云,次寫旋風(fēng)中亂轉(zhuǎn)的急雪,呼應(yīng)詩歌標題“對雪”,暗示詩人獨坐室內(nèi),反復(fù)愁吟,從亂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風(fēng),滿懷愁緒。第三聯(lián),寫詩人困居長安,生活非常艱苦。第四聯(lián),寫前線戰(zhàn)況和親人的消息都無從獲悉,詩人憂愁無聊,只能用手在空中寫著字。詩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運用典故,“愁”字貫穿始終,前呼后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