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4·江西南昌模擬)20世紀30年代,蘇聯農場比美國農場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產量僅相當于美國農場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5%,卻生產了相當于蘇聯農產品總量的25%—30%。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斯大林模式使工業(yè)與農業(yè)的比例失調
B.激進的集體化政策壓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兩個五年計劃中片面發(fā)展工業(yè)
D.國內的政治斗爭破壞了農業(yè)的生產環(huán)境
8.(2014·江西八校聯考)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約有1 700名美國工程師在蘇聯重工業(yè)部門工作。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西方國家大蕭條是蘇聯實現工業(yè)化的先決條件
B.蘇聯20世紀30年代初的工業(yè)化依賴于西方大國的支持
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加速了蘇聯的工業(yè)化建設
D.學習西方技術是蘇聯實現工業(yè)化的有效途徑
9.(2014·吉林長春模擬)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以后,提出“使集體農莊莊員從物質利益上關心公有經濟發(fā)展的原則”,規(guī)定從1958年7月起取消集體農莊向國家義務交售糧食、油料、馬鈴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實行統(tǒng)一的農產品收購辦法。這些規(guī)定的實質是( )
A.部分承認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B.廢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鞏固農村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
D.恢復農民的產品支配自主權
10.(2014·周口模擬)赫魯曉夫執(zhí)政后實行經濟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內容的是( )
A.“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
B.“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
C.“提高集體農莊的物質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11.(2014·梧州模擬)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在生產方面,企業(yè)有權根據下達的計劃指標自行編制年度計劃。在完成計劃任務外,可以接受計劃以外的加工訂貨任務,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廢料生產計劃以外的產品。”這一措施( )
A.打破了傳統(tǒng)經濟體制的舊格局
B.改變了職工吃企業(yè)“大鍋飯”的問題
C.力圖調動企業(yè)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D.國家與企業(yè)經濟關系得到根本調整
12.(2014·浙江臺州模擬)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科菲耶夫在《論蘇聯的改革》中分析說: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比如賣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態(tài)學家的壓力下,同時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造成洗滌用品短缺……這類決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 )
A.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B.在國家經濟決策問題上的措施激進
C.在經濟領域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
D.繼續(xù)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