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激情五月亚洲色五月,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欧美婷婷丁香五月天社区

      單獨報考
      當前位置:中華考試網 >> 高考 >> 全國高考 >> 全國高考歷史模擬題 >> 201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201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_第5頁

      中華考試網  2015-02-08  【

        1.解析:選B。A項是對“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理解,故排除;C項是三大改造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故也應排除;D項是“一邊倒”外交政策,故選B。

        2.解析:選D。從材料看“這一舉措”是指“清除美國在華的全部勢力”即“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一舉措鞏固了新中國的主權地位。

        3.解析:選D。從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文告,看出此次會議解決了越南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該是日內瓦會議,而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D項正確。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是萬隆會議,排除A項。周恩來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B項。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也是萬隆會議,排除C項。

        4.解析:選A。題干材料觀點是萬隆會議使中國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能夠支持這一結論的正確理解是A項,所以A為正確答案。B、D兩項與事實不符,排除;C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

        5.解析:選B。A項從題干可以直接得出是錯誤的;C項中蘇關系的破裂不是領導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問題;D項說法不對,中蘇兩國都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B項,從題干表面沒有反映,但是中蘇兩國爭奪的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和解釋權,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發(fā)展方向,實質上反映了B項。

        6.解析:選D。本題考查史料解讀、分析能力。根據時間“1970年”排除A、B兩項;“同共產黨國家談判分歧”說明美國改變了對中國的強烈敵意并愿意改善關系,故選D項。

        7.解析:選C。從材料中“中美兩國同時發(fā)表的某公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該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報》。它不是促成中日邦交正;闹苯右蛩,排除A;中美結束了二十多年的敵對狀態(tài)應該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并發(fā)表《中美聯合公報》,排除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D。

        8.解析:選D。材料形象地表明了中國在牽制美蘇力量上的重要性,從美國角度來說與中國交往就牽制了蘇聯,影響到中蘇關系的變化。

        9.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中美關系的理解能力。從抗戰(zhàn)結束至今,由于美國的干預,臺灣至今沒能回歸祖國,故選C。

        10.解析:選B。從圖片信息可知,新中國第二次外交高潮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關系的改善。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接著,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故選B。

        11.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據材料信息分析,體現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選C。A、B、D三項不符合題干信息。

        12.解析:選B。本題考查中國的多邊外交及世界形勢。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是在兩極格局解體后,而中國的多邊外交逐漸活躍起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故排除③。

        13.解析:第(1)問,仔細閱讀兩則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處”等關鍵詞,不難判斷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具體內容據教材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2“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它解決的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相處問題,針對的是當時的“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第(3)問,材料3中“在我們之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可見是“求同存異”方針,這是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來的。第(4)問,材料2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材料3的“求同存異”不矛盾,因為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靈活運用。

        答案:(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解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問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

        (3)周恩來。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扒笸娈悺狈结槨

        (4)不矛盾。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是“求同存異”方針的基礎!扒笸娈悺笔蔷唧w靈活地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4.解析:第(1)問考查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英關系,注意題干中的“辯證分析”,從兩方面分析其通商要求和土地要求。清政府拒絕的理由也可從思想的自大、物產的豐饒、維護主權的需要等方面分析。產生的影響從維護了主權、閉關自守及其惡果等方面分析。第(2)問的理由和條件從歷史上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現在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分析;問題中的不可談自然是主權,可以談的則是材料中的“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第(3)問把握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以及美國國家利益的所在即可。“國際關系中心問題及其解決的原則”則把握主權與非主權之分即可。

        答案:(1)要求:一部分屬于希望改善貿易關系的正常要求,如在北京設立商館;一部分則具有殖民主義侵略性,如割讓舟山附近島嶼。

        理由: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物產豐饒,經濟需求可以自給自足。

        影響:清政府維護了國家主權,但閉關自守,中國因此失去一次了解世界、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社會進步的歷史機遇。

        (2)理由: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英國通過侵略戰(zhàn)爭和不平等條約分步強行割占或租借。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

        問題:香港的主權問題不可以談判,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可以談判。

        (3)意圖:構筑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控制和掠奪中東地區(qū)的石油資源。

        實質: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悍然侵略一個主權國家。

        中心問題:國家主權。原則:主權具有排他性,不可割讓,非主權問題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但不可對主權國家隨意使用武力。

      12345
      糾錯評論責編:xiejinyan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