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給文中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振德既死/興文教諭/劉希文代署縣事/甫半載/賊復薄城/誓死不去
B.振德既死/興文教諭劉希文代署縣事/甫半載/賊復薄城/誓死不去
C.振德既死/興文教諭劉希文/代署縣事/甫半載/賊復薄城/誓死不去
D.振德既死/興文教諭劉希文/代署縣事甫半載/賊復薄城/誓死不去
解析:選B。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張振德死后,興文知縣教諭劉希文代理縣里事務。剛半年,賊兵又來攻城,他誓死不離開”?蓳(jù)此斷句。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才有的。文中“天啟元年”是古代紀年方法,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比較復雜,主要有年號紀年、星歲紀年、干支紀年、生肖紀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職的意思,或暫任、試任某一官職。例如“時振德兼署長寧”就是試任長寧的官員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質(zhì)的職務。
C.“張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時命名,一般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張振德死后,皇帝追贈他為光祿卿,定謚號為“烈愍”,就是對張振德的褒揚。
解析:選C。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這可以從很多古人名與字關系可以看出來。蘇軾,字子瞻,“軾”與“瞻”之間關系是“軾”是“瞻”的工具,《曹劌論戰(zhàn)》“登軾而望之”,可以知道。岳飛,字鵬舉,“飛”與“鵬舉”相當于并列關系,大鵬鳥飛舉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振德在擔任興文知縣期間,面對有反叛意圖的奢崇明毫不畏懼,逮捕崇明勾結的奸人,并且發(fā)配充軍。
B.張振德趕赴長寧鄉(xiāng)試期間,發(fā)生了巡撫被殺,知府、知縣也被死的事件,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冷靜地選擇了堅守興文。
C.徐大禮派兵幫助張振德鎮(zhèn)守興文,張振德高興地接受了,但仍然沒有守住城池,最后還召集老百姓一起守城。
D.大風雨之日,城池被攻破,張振德安排好妻子女兒躲在后堂,并且給了一把劍讓她們自衛(wèi),說自己會拼死保護她們。
解析:選A。B項,并非“趕赴長寧鄉(xiāng)試”,而是“趕赴成都”;C項,徐大禮是去接張振德,不是去守興文,張振德也沒有接受;D項,把劍給妻子,然后說“若輩死此,吾死堂前”,是為了表示不投降不受辱之意,沒有說“拼死保護她們”。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乃取二印系肘后,北向拜曰:“臣奉職無狀,不能殺賊,惟一死明志!(5分)
譯文:
(2)振德面如生,左手系印,右手握刀,忿怒如赴敵狀,皆駭愕,羅拜而去。(5分)
譯文:
解析:這兩句翻譯的重點是文言實詞和虛詞!澳恕庇谑;“北向”名詞做狀語;“無狀”一詞多義,這里指“沒有功績”;“生”一詞多義,此處解作“生前”或“活著”都可以;“駭愕”驚愕的樣子;“羅拜”環(huán)圍而拜。
答案:(1)他于是取出兩個印綁在肘后,向著北方拜道:“臣奉行職責沒有功績,不能殺敵,只有一死表明心跡。”(2)張振德面色如生前,左手上綁著大印,右手握刀,神情憤怒如赴敵的樣子,都驚愕失色,環(huán)圍而拜然后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