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中世紀西歐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正確解讀材料并再認再現(xiàn)相關所學答題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農家......每周無償在地主土地上勞作3-4天,以此換取自己土地的使用權”可知此應為盛行于9——13世紀的西歐封建農奴勞役制莊園,故本題應選D項;公元前3100年的埃及處于奴隸社會,土地歸法老所有,與題目中的信息“地主土地”不符,故排除A項;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處于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與題目中的信息“農家......每周無償在地主土地上勞作3-4天”不符,故排除B項;東漢豪強地主的田莊租給農民耕作,與題目中的信息“農家......每周無償在地主土地上勞作3-4天”不符,故排除C項。
2.A
【解析】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中的信息正確解讀的能力。題目中的信息“所立之法......有利于眾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分別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和“法律至上”的思想,故本題應選A項;題目中未涉及政府與人民間“簽訂契約”,也未涉及權利的制約與平衡,故排除B、D兩項;梁啟超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故C項的表述錯誤。
3.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的切入點是清末社會生活的變遷。近代社會生活發(fā)展方向是多元的,飲食風氣的這一趨勢與通商口岸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一致,故C項正確;
4.B
【解析】
試題解析: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重視組織群眾運動,忽視革命領導權和建立武裝,造成了大革命的失敗。故選B。
5.C
【解析】
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企業(yè)之“近代”的理解能力。本題所考查“近代”的含義,不單是政治上的含義,要從經濟范疇(主要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考慮,選項A、B只說明了其產生的時間和原因,選項D說明了其來源,都不是“近代”的本質含義。聯(lián)系世紀史上關于工業(yè)革命的定義,可得出近代資本主義企業(yè)之“近代”的含義,選C。
6.C
【解析】
試題解析:從材料可獲得的信息有:上海執(zhí)行部存在于1924年2月至1926年1月,當時正處在國共合作期間。北伐戰(zhàn)爭開始于1926年8月,選C項;A、B兩項都是執(zhí)行部的基本工作;列寧逝世于1924年,孫中山逝世于1925年,紀念活動有可能出現(xiàn),故C項正確。
7.C
【解析】
試題解析:據(jù)題干提供的時間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里指的是全盤西化的局限性導致中國近代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的喪失,故選C。新文化運動中存在著對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偏激化的傾向。A項錯誤,只學習西方的技術,并未盲目學習外國;B項學習的西方的制度,但是對中國文化并未全盤否定;D項并未“盲從歐美之風”。
8.D
【解析】
試題解析:“由人民之合意結契約而成立”體現(xiàn)A項;“人民當有無限之權”體現(xiàn)B項;“能確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團體之利益”體現(xiàn)C項。君主立憲無法體現(xiàn),故選D。
9.B
【解析】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朱熹與孔子在道觀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為朱熹的理學思想規(guī)范了社會人群的倫理道德,故選B項。A項是孔子的成就;C項是董仲舒的成就;D項是朱熹的成就。
10.B
【解析】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旨在考查正確評述相關所學的能力。明清時期,通過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和軍機處等舉措,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故排除A項,選擇B項;明清時期的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機構,無決策權,不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百司,故C、D兩項的表述錯誤。
11.B
【解析】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一戰(zhàn)的爆發(fā),旨在考查再認再現(xiàn)相關所學的能力。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zhàn)爆發(fā)的導火線,即成為“點燃歐洲‘火藥桶’的……‘火星’”,故本題應選B項
12.A
【解析】
試題分析:據(jù)材料提到,譚嗣同提出側重“沖絕網羅”,抨擊“綱常禮教”;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知識分子也對“綱常禮教”予以猛烈抨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維新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都抨擊“綱常禮教”,倡導思想解放推動社會變革,故A項正確。維新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沒有倡導民主革命,故B項錯誤。利用傳統(tǒng)思想進行社會改良,屬于康有為思想的特點,故C項排除。維新派沒有倡導民主共和,故D項錯誤。
13.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有效需求幾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封建政府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所以答案選B。A項錯誤,因為官辦工商業(yè)主要是滿足官府和皇室,與市場需求無關;C項是原因之一,是B項衍生項;D項不全面。
14.D
【解析】
試題分析:
通過解讀材料可知,當時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已經出現(xiàn)法律與實際背離的現(xiàn)象,所以選擇D項。A項明顯錯誤,重農抑商政策是從政府到民間均通行的思想;B項說法絕對化,在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商業(yè)也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C項明顯錯誤。故選D。
15.B
【解析】
試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干預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都是國家調整經濟的手段,二者不能比較作用的大小,故①不符合題意,A項排除;依據(jù)材料文字“國家必須有計劃和有調節(jié)地為經濟確定目標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經濟政策原則”可知②符合題意,該思想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特征,故③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20世紀70年代以后混合經濟出現(xiàn),材料信息不能反映④,故③④組合錯誤,故C項排除;②③④組合錯誤,故D項排除。
16.D
【解析】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基礎知識,根據(jù)教材即可得知。李鴻章是洋務派代表,故排除A項。康有為是晚期,故排除C項。洪仁玕屬于太平天國的人物,故排除B項。故正確答案選擇D項。
17.C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jù)材料“因為元朝有許衡這樣承前啟后的大儒,而遼、金卻沒有,所以盡管都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是正統(tǒng)而遼、金不是”可以看出楊維楨把是否傳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權合法性的標準,故AB正確;楊維楨認為遼、金沒有傳承儒家文化而不是正統(tǒng),是對儒家“夷夏”觀念的繼承和發(fā)展,D正確。
近代的民族國家觀念認為,中華民族是有多民族組成的,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故C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18.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選擇否定項,考查古代中國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代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政事,故A項正確,排除。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故B項正確,排除。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C項錯誤,符合題意。明太祖廢宰相,皇權、相權矛盾終結,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故D項正確,排除。
19.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實際上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1956年底……全部轉歸國家使用和管理……”可知,當時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經濟體系,所以答案選C,排除D;材料并沒有涉及國營經濟,排除A;在1953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B說法有誤,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