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第1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一般有三種交通組織方式:圍繞樓梯間組織各戶入口;以梯廊間層(即隔層設廊,再由小梯通至另一層)組織各戶入口;以廊來組織各戶入口。
考點:
以垂直交通的樓梯間為樞紐,輔以水平公共走廊。交通組織方式有3種:圍繞樓梯間組織各戶入口;以廊組織各戶入口;以梯廊間層組織各戶入口。
第2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高層住宅的基本特點:⑴可提高住宅的容積率,節(jié)約城市用地。⑵可節(jié)省市政建設投資。⑶可以獲得較多的空間用以布置公共活動場地和綠化,豐富城市景觀。⑷用鋼量較大,一般為多層住宅的3~4倍。⑸對居民生理和心理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⑹設計原則與多層住宅相似。
考點:
1.特點:(1)節(jié)約城市用地,提高容積率;(2)節(jié)省市政建設投資;(3)可獲得較多公共活動場地和綠地;(4)用鋼量大,可達到多層住宅的3~4倍;(5)遠離地面,對居民生理和心理有不利影響。
2.平面類型:單元組合式、長廊式、塔式、躍廊式。
3.設計原則:套型恰當;使用方便;交通便捷;經濟合理;造型美觀。
4.交通疏散:
(1)垂直交通以電梯為主,樓梯為輔。12層以上住宅每棟樓設置不少于2臺電梯;
(2)電梯應與樓梯靠近布置,保持各自獨立性;
(3)電梯不宜緊鄰居室,并遠離臥室,要作隔聲處理;
(4)與周圍建筑的間距應根據(jù)其高度和耐火等級而定。
有關其他事宜應查閱《高層民用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范》
第3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一棟住宅建筑與地形的關系主要有三種方式:建筑與等高線平行,建筑與等高線垂直,建筑與等高線斜交。
考點:
1.基本要求:結合地形,綜合考慮朝向、通風、地質等。
2.注意建筑物與等高線的關系:平行、直交、斜交。
3.坡地住宅單元的垂直組合:錯疊、跌落、掉層、錯層。
4.臨街坡地住宅的建筑處理:掉層、吊腳、天橋、凸出樓梯間、連廊、室外梯道。
第4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從本質上講,工業(yè)建筑總平面設計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總平面設計沒有原則的區(qū)別,即要將人、建筑、環(huán)境相互矛盾、相互約束的關系在一個多維的狀態(tài)下協(xié)調起來,其差別在于:⑴簡單流線與復雜流線的差別;⑵簡單環(huán)境影響與復雜環(huán)境影響的差別;⑶單一尺度與多尺度的差別;⑷多學科,多工種密切配合與單工種單學科差別。
考點:
1.工業(yè)建筑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總平面設計的差別
(1)簡單流線與復雜流線的差別;
(2)簡單環(huán)境影響與復雜環(huán)境影響的差別;
(3)單一尺度與多尺度的差別;
(4)多學科、多工程密切配合。
2.功能單元組織的外部形式
(1)區(qū)帶式;
(2)臺階區(qū)帶式;
(3)成片式。
第5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一般道路運輸系統(tǒng)中的技術要求:⑴主要出入運輸?shù)缆罚?m左右;⑵車間與車間之間有一定數(shù)量的物流及人流運輸,4.5m~6m左右;⑶輔助道路-功能單元之間,人流物流較少,如消防車道等,3m~4.5m左右;⑷車間行道-建筑物出入口與主、次、輔助道路相連部分,3m~4m左右;⑸人行道-一般1.0m~1.5左右,最小轉彎半徑,單車9m、帶拖車12m、電瓶車5m;⑹交叉口視距≥20m;⑺道路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距離,無出入口的車間1.5m,有出入口的車間3m,有汽車引道6m單車道,距圍墻1.5m,距有出入門洞的圍墻6m,距圍墻照明桿2m,距喬木1m,距灌木0.5m。
考點:
1.道路寬度
(1)主要出入運輸?shù)缆罚?m。
(2)車間之間的道路:4.5~6m。
(3)輔助道路:3~4.5m。
(4)車間行道:3~4m。
(5)人行道:1~1.5m。
2.最小轉彎半徑
(1)單車:9m。
(2)帶拖車:12m。
(3)電瓶車:5m
3.交叉口視距
交叉口視距大于等于20m。
4.道路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距離
(1)無出入口的車間為1.5m,有出入口的車間為3m。
(2)有汽車引道為6m,圍墻為1.5m。
(3)距有出入門洞的圍墻6m,距圍墻照明桿2m。
(4)距喬木1m,距灌木0.5m。
5.功能單元的環(huán)境要求
(1)集中管理,降低發(fā)生危害的可能性。
(2)利用自然條件合理布局,減少有害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
(3)設置防護距離,減輕危害程度。
(4)采取綠化。
第6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一般功能分區(qū)以道路作為邊界的,河流綠化地帶等也往往作為功能分區(qū)的界限。
考點:
1.功能分區(qū)
功能分區(qū)就是確定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位置。應根據(jù)項目的生產流程、使用的先后順序、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程序等要求來確定,要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和場地形狀,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間距
影響建筑間距確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風、防火、防噪、衛(wèi)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設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閱《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規(guī)劃》及《民用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與場地的地形起伏、形狀取得適宜的關系;
(2)要充分結合總體的功能分區(qū)和交通流線組織;
(3)具有建筑形體組合的整體觀念,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tǒng)一;
(4)注意建筑組群的性格特點要求;
(5)注意運用對比和諧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從形體組合的關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組群式;從組合手法來分;有規(guī)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間設計
(1)外部空間的類型,以人的視覺感受為依據(jù),外部空間可以劃分為開敞空間、圍合空間和封閉空間,此時形成的人的視線與界面分別構成18°、45°、45°以上的視角。
(2)外部空間的處理手法分別有:對比與變化、滲透與層次、比例與尺度、均衡與穩(wěn)定、空間序列等。
第7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西南向:西南一面,夏季午后熱,東北一面日照不多,一般較少采用。
考點:
1.太陽輻射:其強度與日照率在不同緯度地區(qū)存在差異。建筑日照間距直接影響建筑密度、容積率和各項用地指標。
2.風象:風向、風速、污染系統(tǒng)是影響場地的3個主要參數(shù)。
3.氣溫:通常指高出地面1.5m處測得的空氣溫度。一般需掌握常年絕對最高溫、絕對最低氣溫、歷年最熱月、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等。
4.降水量:落在地面上的雨、雪、和冰雹等水質物,未經蒸發(fā)、滲透、流失等損耗聚積在水平面上的厚度。一般需掌握平均年降雨量、暴雨持續(xù)時間、最大降雨量、初終雪日期、積雪最大厚度、土壤凍結最大深度等。
第8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明溝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構筑物比較分散的場地。斷面尺寸按匯水面積大小而定,明溝排水坡度為0.3%~0.5%,特殊困難地段可為0.1%。
考點:
1.選擇場地平整方式和地面連接形式
場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種,即平坡式(<3%)、臺階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級或多級組合的擋土墻、護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聯(lián)系可以用臺階、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決。在確定場地平整方式和地面連接形式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
2.確定場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標高
確定設計標高,必須根據(jù)用地的地質條件,結合建筑的錯層等使用要求和基礎情況,并考慮道路,管線的敷設技術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著減少土石方量的原則來進行。
3.擬定場地排水方案
應根據(jù)場地的地形特點劃分場地的分水線和匯水區(qū)域,合理設置場地的排水設施(明溝或暗管),做出場地的排水組織方案。其中還應特別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4.土石方平衡
計算場地的挖方和填方量,使挖方、填方接近平衡,且土石方工程總是達到最小。
第9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砂土的排水坡度應小于3%。
考點:
1.選擇場地平整方式和地面連接形式
場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種,即平坡式(<3%)、臺階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級或多級組合的擋土墻、護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聯(lián)系可以用臺階、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決。在確定場地平整方式和地面連接形式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
2.確定場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標高
確定設計標高,必須根據(jù)用地的地質條件,結合建筑的錯層等使用要求和基礎情況,并考慮道路,管線的敷設技術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著減少土石方量的原則來進行。
3.擬定場地排水方案
應根據(jù)場地的地形特點劃分場地的分水線和匯水區(qū)域,合理設置場地的排水設施(明溝或暗管),做出場地的排水組織方案。其中還應特別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4.土石方平衡
計算場地的挖方和填方量,使挖方、填方接近平衡,且土石方工程總是達到最小。
第10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C應為主要單項工程、公用輔助設施,配套工程。此外還有:一、資源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水通訊、運輸條件。二、技術工藝、主要設備選型和相應的技術經濟指標。三、城市規(guī)劃、防震等要求和采取的相應措施方案。四、企業(yè)組織、勞動定員和管理制度。五、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考點:
1.根據(jù)經濟預測、市場預測確定的建設規(guī)模、產品方案。
2.資源、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水、通訊、運輸條件。
3.建廠條件和廠址選擇方案。
4.技術工藝、主要設備選型和相應的技術經濟指標。
5.主要單項工程、公用輔助設施、配套工程。
6.城市規(guī)劃、防震、防洪等要求和采取的相應措施方案。
7.企業(yè)組織、勞動定員和管理制度。
8.建設進度和工期。
9.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0.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