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筑學
重點提示
1.中外建筑史的基本知識
(1)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和園林的主要分類與特征
(2)了解外國不同歷史時期建筑設計的主要特點
2.各類建筑的功能組合
(1)熟悉公共建筑的空間組織與場地要求
(2)熟悉住宅建筑的類型及套型空間設計要點
(3)熟悉工業(yè)建筑的功能空間組織與場地要求
3.建筑場地條件的分析及設計要求
(1)掌握場地選擇的基本原則與規(guī)劃控制要點
(2)掌握場地空間布局與豎向設計要點
4.建筑技術的基本知識
(1)了解建筑結構的選型
(2)了解建筑材料的分類與建筑物的組成構件
(3)了解建筑節(jié)能的相關政策要點
5.建筑美學的基本知識
(1)了解建筑美學的基本要素
(2)掌握建筑環(huán)境的設計方法
6.建筑項目策劃與設計
(1)了解建筑項目策劃的程序與內容
(2)熟悉我國建筑設計階段
考點1:中國建筑史的概述
中國古代建筑運用了木構框架結構體系,可分為承重的梁柱結構部分,即所謂大木作,及 僅為分隔空間或裝飾之目的的非承重裝修部分,即所謂小木作。大木作包括【口A.梁 口B.檁口C.門口D.柱口E.屏風】、彷、櫞等,小木作包括門、窗、隔扇、屏風以及其他非 結構部件。
中國古代木結構大致可分為抬梁式(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梁柱間運用榫卯結合,由于榫卯是鉸接,因此這種方式使屋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風力等)時,能有一定的可變性 與適應性。
[A.宋代《木經》OB.周禮《考工記·匠人》 C.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 D.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和清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 ,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兩部建筑學 術著作。其中規(guī)定了類似于現(xiàn)代的建筑模數(shù)制(宋代用【OA.斗OB.材OC.步架 OD.開間】",清代用"斗口"為標準)和構件的定型化。
在大木作中,斗拱的產生與發(fā)展演變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最為重要和最具特色。它以短 木層層出跳,保證短小的拱術僅正心受壓(不是受彎) ,因此發(fā)揮了木材的受壓特性,并承托了 一定距離的出跳重量。而且它也是屋頂梁架與柱子間在結構與外觀上的過渡構件。因此,斗 拱具有 [OA.傳遞荷載的結構作用OB.純裝飾作用OC.結構上的過渡作用OD.結構與裝飾的雙重作用】。到了明清時期,斗拱尺寸變小,受力作用減少,逐漸演變?yōu)檠b飾性 構件。
中國傳統(tǒng)的單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構成一般都以 [A. "柱網" OB.開間Oc. 步架OD.標準化】的布置方式來表示,也就是說,單體平面主要是一種完全根據結構要求而 來的形式,并沒有因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為一個復雜的組織。比如,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平面為【OA.雙槽OB.分心槽Oc.金廂斗底槽OD.單槽】,即其平面結構布置是內外兩 圈柱。
在平行的縱向柱網之間的面積一般稱為間或開間,橫向方面,習慣以 [ 【OA.間OB. 開間OC.步架OD.進深】"來稱謂。步架是指相鄰模木之間的水平距離。模木的位置與間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減,因此可用來表達進深的尺度。為了配合使用要求,出現(xiàn)了增減 柱距和減柱造等結構上的變化,從而得到更多更靈活的平面形式。增減柱距又稱為移柱造,移柱造在【OA.秦漢OB.唐宋、OC.魏晉南北朝OD遼、金、元】時非常盛行,大概是此時受《營造法式》的限制較少所致,因而結構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
佛塔和園林建筑不受規(guī)制的約束,因此單體平面形式多變。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群基本上是由一組或多組建筑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即所謂層層深入 的院落空間組合,這種方式延續(xù)了幾千年。古代單體建筑是用【OA.間B.斗口 OC.院OD步架】"作為度量單位,對于建筑群則以"院"來表示,無院不成群。 中國古建筑的屋頂形式分為5種主要類型,即【OA.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 OB.懸山、攢尖、歇山、硬山、廡殿OC廡殿、攢尖、歇山、懸山、硬山OD攢尖、歇山、懸山、 硬山、廡殿】,按重要性可設重檐。建筑物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①屋頂: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攢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單檐攢尖、懸山、硬山。②開間:清代最高為【OA.5 OB. 7 OC.9 OD.ll】間,依次為9、7、5、3間。③色彩:由高到低為黃、赤、綠、青、藍、黑、灰, 宮殿用金、黃、赤色,民舍只可用黑、灰、白色為墻面及屋頂色調。
試題
(單選題)1.下列關于斗拱的描述錯誤的是(D)。
A.斗拱的產生與發(fā)展演變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中最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
B.斗拱是屋頂梁架與柱子之間在外觀上的過渡構件
C.斗拱是屋頂梁架與柱子之間在結構上的過渡構件
D.斗拱僅具有裝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