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內(nèi)容核心是手語,以一位手語專家的研究歷程為線索,粗略介紹了手語研究的新觀點:手語是獨立于語音的另一種語言。材料一共四段。開頭介紹了手語研究的進展以及意義,“進展”指過去的20年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手語的獨特性(realized that signed languages are unique),意義是指手語的這一發(fā)現(xiàn)為研究大腦如何應(yīng)用與理解語言開辟了新的方向(a new way to probe how the brain generates and understands language),同時為一個古老的科學論題帶來了新的希望:語言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習得的(whether language……is something that we are born With, or whether it is a learned behavior)。之后,文章簡單介紹了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的先驅(qū)人物,以后的內(nèi)容全部都是圍繞這位先驅(qū)的研究經(jīng)歷展開的。
第一段末介紹了這位先驅(qū)人物Stokoe的基本信息:華盛頓特區(qū)一所聾人大學的教師。第二段便從他的教學經(jīng)歷講起,談到他被安排教授手語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學生們的動作與教他的老師所講的并不一樣(students signed differently from his classroom teacher)。這就是新發(fā)現(xiàn)的契機。
接下來,文章先是簡單說明一下當時的手語教育狀況,以和他的新發(fā)現(xiàn)作為對比。首先是承接上文所說,講他從老師那里學來的手語的基本特點:每個手勢代表英語里的一個單詞(each movement of the hands representing a word in English),這可以理解為手語實際上是語言的附庸。其次是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手語不過是一種混雜英語(thought to be no more than a form of pidgin English),這里也在強調(diào)手語從屬于語言。之后是Stokoe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他認為學生們使用的手語意義比人們的普遍觀點要更為豐富(the “hand talk” his students used looked richer),同時受到了啟發(fā):或許聾人確實擁有一種真正的語言。
上一段最末一句說Stokoe的觀點在當時過于超前,被視為學術(shù)異端,最后一段時空一下跳轉(zhuǎn)到了37年以后,此時的Stokoe忙于寫作、編輯、出品美國手語方面的書籍報刊和視頻(writing and editing books and journals and to producing video materials),同時饒有興致地為人講述這場“革命”是如何開始的。從這里的信息可以看出,Stokoe的觀點的地位已經(jīng)是今非昔比了,否則如此多的出版物不會有市場需求,其稱呼也不會從“異端”變?yōu)椤案锩。不過,反對觀點依然十分強大,這一派認為語言必須以語音為基礎(chǔ),是聲音的變體(language must be based on speech, the modulation of sound),而Stokoe則反駁手語恰恰以手的動作為基礎(chǔ)(sign language is based on the movement of hands),譏諷道“語言不是嘴巴層次的東西,而是大腦層次的東西(brain stuff)。
21. B
題目問符號語言被認為是一種什么。
A,一種認識語言習得的新方式。
B,對語言本質(zhì)傳統(tǒng)觀點的挑戰(zhàn)。
C,簡化語言語法結(jié)構(gòu)的方法。
D,明晰對語言起源的誤解的嘗試。
本題旨在考查第一段的第三句話:They offer a new way to……or whether it is a learned behavior——這是一個長句,大意是說手語提供了一種新方式來探索大腦生成和理解語言的方式,同時也為一個古老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維,這個古老的問題是“語言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習得的”。
A側(cè)重于語言的學習,指如何掌握、運用語言,但原文中有關(guān)大腦如何生成語言這些內(nèi)容顯然比語言學習要深奧得多。所以A的說法不夠全面。
B有一定道理,因為原文中的大腦生成和理解語言、語言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習得等等問題應(yīng)該可以看作是語言的本質(zhì)問題(nature),而原文中使用了a new way(新方式)這個詞組,可以認為是對舊有方式的挑戰(zhàn)。
C的說法屬于無中生有,因為原文出現(xiàn)了complete with grammar這個詞組,所以生造出一個和語法相關(guān)的選項來迷惑考生的視線。
D把傳統(tǒng)觀點視為“誤解”顯得太過武斷,從原句的表達來看,手語僅僅是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式,至于新舊觀點哪一種是誤解并沒有做出論斷。
22. C
題目問當前對符號語言日漸高漲的興趣是由誰引發(fā)的。
A,一位研究人類大腦的著名學者。
考試用書 B,一位研究文科的杰出專家。
C,一位聾人大學的英語教師。
D,美國符號語言的幾位高級專家。
這道題考查的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The current interest in sign language has roots in the pioneering work of one rebel teacher,這里的has roots in詞組是指“根源于”,應(yīng)該和題目里的stimulated意思相近。可以看到這位先驅(qū)者是一位教師(one rebel teacher),其所在的學校是專門教育聾人的文科大學(liberal arts university for deaf people)。這位老師是教授什么科目的呢?下一段開頭給出了答案:When Bill Stokoe went to Gallaudet to teach English——科目是英語。這樣答案應(yīng)該是C。